当第一个只身游过英吉利海峡的女性运动员成功登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仿佛一发子弹,击碎了所有关于女性不适合运动的荒谬偏见。
《泳者之心》用百年前的事迹激励了现代观众。擅长用童话造梦的迪士尼,常常用虚构缝补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只是这一次,童话是真实存在的。
文 / 尹航
编 / 李禄源
5月31日,迪士尼出品的电影《泳者之心》全球同步上映。略显不同的是,影片采用了「精选影院上映」的形式,在中国大陆地区只有17个城市的3000多家影院有排片。
与其说是「精选影院」,不如说是发行方对票房表现并没有十足的信心。事实上,影片最初只计划在流媒体平台上线,但当下正值巴黎奥运开幕前夕,这部融合了游泳、奥运、横渡海峡等多重因素的影片,或许找到了走向院线的良机。
上映一周后,《泳者之心》凭过硬的质量和口碑逆转局势。影院受限也不成问题,观众情愿驱车30公里甚至跨城观影,在社交平台自发安利,并呼吁增加排片。这或许是发行方也不曾设想的热度。
这部背景在百年前的传记电影,重现了1926年英国游泳运动员格特鲁德·艾德勒(Gertrude Ederle)历时14小时34分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故事,也记录下了一段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艰辛历史。
《泳者之心》拍摄现场
导演实景拍摄了海中游泳的画面,以呈现真实自然的效果
图源:IMDb
横渡英吉利:游泳界的「珠穆朗玛峰」
20世纪20年代,一战的炮火刚刚平息,人类首度感受到来自现代社会的便利,在经济和科技的双重发展下,征服自然的野心膨胀至顶点。
而最疯狂的挑战之一,莫过于横渡英吉利海峡。
英吉利海峡最狭窄处也被称为多佛海峡,两岸距离仅有34公里。英国人马修·韦伯曾在1875年独自一人游泳21小时抵达对岸,自此之后,横渡英吉利海峡成为了一项狂热的挑战。《每日邮报》甚至曾悬赏1000英镑,寻找愿意舍命尝试的「泳士」。
让无法在水中生存的人类连续不断地游泳20个小时,横渡英吉利几乎是一项自杀式挑战。受到自然水域洋流、风速的影响,挑战者实际可能相当于游上80公里甚至更远,且海峡夏季海水温度也低至12到18摄氏度,80%的挑战者会因为失温而停下脚步,甚至丢掉性命。
到1925年,仅有五位男运动员成功游过英吉利海峡。当格特鲁德·艾德勒想要横渡英吉利的消息传出,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她是异想天开——只因她是个女人。
格特鲁德·艾德勒
图源:Library of Congress
如果说水感是衡量是否有游泳天赋的标准,那么格特鲁德简直就是一条注定与水为伴的鱼。第一次下水的时候,父亲用绳子系在她身上并在岸上牵引,结果她看到水就飞奔进去,父亲只能一路小跑,紧张地让她「游慢一点」。
电影之外,现实中也是如此。格特鲁德曾说「游泳就像走路和呼吸一样轻松」,仿佛这不是一项运动,而是像吃饭、喝水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本领。
事实上,她并没有顶级强健的体魄,在童年时期荨麻疹曾严重到几乎让她丢掉性命,好在开明的母亲并没有因此限制她的生活。在目睹了游船大火、女性因为不会游泳只能在船上被活活烧死的惨状后,格特鲁德的母亲将两个女儿送去游泳,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想法,也需要突破重重阻碍。
格特鲁德的天赋让她成为了几乎最早参与奥运项目的女性运动员之一。1924年,格特鲁德随美国代表团前往巴黎参加奥运会,并在游泳项目中拿到了一金两铜的成绩。
但这个结果并不算圆满,在参加奥运之前,她就曾打破女子100米自由泳的世界纪录,被寄予拿回四块金牌的厚望,以至于从巴黎回国后她反而失去了自信和光环。
为了证明自己,也为了证明女性同样擅于运动,格特鲁德决定横渡英吉利海峡,甚至放出狠话:「要么到英国,要么淹死在海里。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把我从水里拉上来。」
黛西·雷德利饰演格特鲁德
图源:豆瓣
1925和1926年,格特鲁德进行了两次尝试。在穿越了激流、巨浪、水母群和浅滩之后,格特鲁德用时14小时34分钟登上英国的土地,这个纪录甚至比当时游得最快的男性还要少将近两个小时。
当她回到美国,迎接她的是一场盛大的游行。格特鲁德成为了第一个享受如此待遇的女性运动员,也让「女性不该运动」的声音荡然无存。更重要的是,她的故事成功激励了后来者:在她之后,连续四位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运动员都是女性。
庆祝格特鲁德挑战成功的纽约百老汇游行
图源:Library of Congress
格特鲁德的故事堪称传奇,不过从电影的角度而言,《泳者之心》是否做到了标新立异、不落俗套?
答案或许存在争议。这是一部典型的迪士尼式电影,叙事平淡,拥有一个大团圆结局——努力后的成功、家人与团聚、温暖和亲情。
但套路化的背后,依旧有着打动人的力量——真实。格特鲁德是女性探索权利之初的缩影,结合百年前女性在体育运动中面临的阻碍,才能明白她的勇气和成功有多么来之不易。
从5%到50%: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拼搏史
相比男性挑战者一门心思向自然发起冲锋,格特鲁德要挑战的除了失温、洋流,还有偏见和歧视。
《泳者之心》的核心,是女性对传统运动观念的挑战。即便很多看法在当下看起来极度荒唐,但在百年之前,「女性不该运动」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主要论调。人们认为女性太柔弱,体育运动会影响健康,男女甚至不能在同一个游泳池中游泳。
影片也还原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运动的限制。当格特鲁德与澳大利亚女子游泳选手们初次公开比赛时,主持人的赞赏中夹杂着得意:「这些女子选手足够优秀,所以我们才会允许她们在男子游泳池中比赛。」
女性在泳装上也有着条条框框的限制。20世纪初期,美国女性的泳装一般是羊毛连衣裙和长袜,完全不考虑阻力和防水性能,只要求她们能优雅地待在岸边。
在连体泳装普及后,新泽西州又颁布了一项法令,规定女性穿着的连体泳衣下摆不能高于膝盖超过6英寸(约15厘米)。每片沙滩上都有「泳装警察」全天候巡逻,违者会被驱逐出海滩。
图源:recollections
当格特鲁德第二次挑战时,她穿着着一件自己改造的分体泳衣来减小阻力。在当时的环境中,格特鲁德的穿着简直「有伤风化」——不过因为她最终成功了,所以没人再对这件事指指点点。
格特鲁德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教练甚至都是一块绊脚石。她的第一任教练反对女性参与运动,甚至惧怕她的成功。
以递苹果的为由,教练佯装脚下打滑想要触碰格特鲁德,想让她失去挑战资格,失败后又将晕船药投投加进茶水中给特鲁迪喝下,导致她头晕恶心,不得不终止第一次挑战。
然而,格特鲁德从不内耗或质疑自己。她穿着自制分体泳衣,一路听着欢快的小曲,连吃三只鸡腿,成为横跨英吉利海峡的第六人,为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争议画上了一个句号。
《泳者之心》在当下上映,也有着一丝恰到好处。1924年她参加的巴黎奥运会是奥运历史上首次允许女性运动员参赛,参赛女子运动员占比5%。
100年后,奥运重返巴黎。即将开幕的2024年巴黎奥运会,总计10500名参赛运动员中,女性运动员占比50%——共有5250名男子运动员和5250名女子运动员参赛,在人数上做到了绝对的平等。
历届奥运会女性运动员占比
图源:IOC
1924年-2024年,奥运跨越百年来到了更平等的时代,很多事情得到了改变,正是靠着具有突破勇气和进取精神的女性——如游过英吉利海峡的格特鲁德、如坚持送女儿学习游泳的妈妈,和始终陪伴并给予她力量的姐姐。
这些力量织出了一根连接起多代女性的丝线:母亲和姐姐的支持让格特鲁德成功穿越英吉利海峡,而格特鲁德的后半生彻底失聪,她将精力放在了聋哑儿童的游泳培训事业上。
「我希望《泳者之心》能带来激励。不必一定去横跨海峡,也可以是去爬那座想爬的山,出去跑步,或者是去升职。」导演乔阿吉姆·罗恩尼曾表示,拍摄电影的初心是希望让自己的女儿们和观众都记住格特鲁德的故事,并受到鼓舞。
这也是一部女性争取体育运动权利的的百年奋斗史:道路漫长,但生生不息。女性永远都要抱有只身入海的勇气。